“村里來了雷鋒隊,不怕臟來不怕累;解決問題實打實,群眾得了大實惠!”貴州省清鎮市流長苗族鄉馬場村58歲的謝發英,近日在鄉村文化舞臺上,即興編唱了一首山歌,贊揚了鄉里派出的“雷鋒干部”。(10月3日《農民日報》)
民歌唱出群眾心。謝發英唱出的歌詞,有著實實在在的“注腳”:今年以來,全鄉黨員干部組成的27支“雷鋒隊”,已走訪群眾4270戶,收集民情民意327條,化解民間糾紛127件,為群眾代辦事務361件。
好政策是明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蘭考考察調研時指出,為民服務,重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隨著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清鎮市著力轉變干部作風,辦好民生實事,建立健全為民服務長效機制,下大氣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努力實現聯系服務群眾“零距離”。
落實好才是關鍵。如今,在清鎮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論是社區村寨、還是田間地頭,到處都活躍著黨員干部的身影。用紅楓湖鎮陳亮村殘疾村民任永麗的話來說,以前是“往上”找人辦事難,現在是干部找你來辦事。走基層、接地氣,架起黨群“連心橋”。
貴州省清鎮市流長苗族鄉馬場村以實際行動,細化規則,為民情懷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關鍵是接好“地氣”,核心是辦好實事,根本是建好機制。“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的末梢,是服務的擋板,只有打通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我們的惠民政策才能真正起到實效,黨的執政基礎才會更加堅實牢固。”清鎮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周海濤做了最好的注腳。(作者:龍溪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