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縣長李朝暉率部分縣四家班子領導及扶貧辦、水利局、民政局等部門負責人到北更鄉加蘭村弄盆屯開展“訪貧促廉”活動,與當地群眾面對面交談,切實了解群眾所需,解決群眾所難,體驗貧困生活,用實際行動詮釋“為民務實清廉”。(12月29日 光明網)
領導干部走基層,主要有三重目的:一則是為了體察社情民意,二則是為了研究解決問題,三則是為了密切干群關系。這三重目的之間有著內在的辯證的邏輯關系,即:只有真正地體察了社情民意才有利于更好地研究解決問題,只有切實研究解決了問題才有利于更好地密切干群關系。由此看來,真正地體察社情民意是領導干部走基層的重要“原點”。這第一步走不好,就很難保證以后的步子能走對。而走好這第一步的基本要領,就是自己不要做作,同時又要排除干擾進而聽到真話、摸到實情。這一點做到了,領導干部走基層就更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期待。
然而,少數黨員干部在調研時,沒有“自選動作”,凡事“悉聽尊便”,走既定路線,訪指定農戶,看裝飾景點,使調研趨于形式,浮于表面,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不說,更掌握不了真實情況,把握不了真正問題,了解不了真實民意。
筆者認為,只有多些“隨機”調研,才能聽到真聲音,訪到真民情,掌握真情況。要繞開“安排”好的路線。“安排”好的路線,多半經過刻意挑選,多半經過精心打造,多半代表當地形象,往往看不到真問題,掌握不了真情況。下基層調研,要事前掌握情況,到矛盾比較集中、問題比較突出的地方去,不打招呼,不搞陪同,多走“羊腸小路”,多看“庭院角落”,多轉“市民廣場”,邊走邊看邊聽,邊問邊記邊想,在真正的“基層”摸到真實的“民情”;要讓開“選定”好的群眾。“選定”好的群眾,事先經過篩選,事先經過培訓,事先經過演練,捕捉不到有用的信息。
下基層調研,要脫下西裝革履,穿上草鞋布衣,同坐一條板凳,多說群眾俗語,多拉群眾家常,群眾才有平等感、親切感,才能用自己的“沒架子”換取群眾的“掏心窩子”,才能讓群眾說出煩心的事、鬧心的難,這樣制定政策才更具有針對性、提出的方案才更具有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