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誰不愛好官?百姓喜愛的好官,是事業發展之需,是人民群眾之盼。爭當百姓喜愛的好官,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始終以百姓之心為心。(長城網 11月29日)
以百姓之心為心,當用平常心態對待自己,與民交心。黨員干部和群眾,本為一體,為官更是民一員,每個領導干部終究有退出官員行列的一天。“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要正確對待自己,如有可能,不妨去看看“三座山”:看“井岡山”,有多少革命烈士不圖名利,犧牲自己寶貴生命;看“普陀山”,佛所具有的廣博胸懷;看“八寶山”,無論官有多大,級別有多高,最終都化為一縷青煙。力求使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常思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已之心,常敲慎獨之鐘,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知人者智”,與民交心,要善于了解“百姓之心”。弄清楚百姓的真實想法,才能更好的去滿足百姓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為民服務。要經常到艱苦和困難較多的地方去,每年專門安排一定的時間,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進步,體民情,察民意,解民惑,集民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讓自己的心與群眾的心連在一起,同頻共振,不斷培養和增進與群眾的感情,爭取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
以百姓之心為心,當用感恩之心對待群眾,為民辦事。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感恩文化傳統,從“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到“銜環結草,以謝恩澤”,再到“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深深地滋養著一代代人。領導干部受權于人民群眾,自當常存感恩之心,這不僅是傳承美德,更應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職責。要時刻把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放在心上,倍加關注民生,努力使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既要關注于百姓眼前的急事、難事,更要通過制定、執行好的制度,使重視民生成為黨員干部的自覺行為,使改善民生成為一種工作常態,確保人民群眾長期受益。尤其對下崗職工、農村貧困人口和城市貧困居民等弱勢群體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一定要帶著深厚感情去幫助,實實在在給以解決。切實把對組織負責與對人民負責、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一致,將需要與可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很好地結合起來。以百姓之心為心,真正地踏踏實實為民辦事,往往還需要“慈故能勇”的道德勇氣,在這個過程中,常常要舍掉一些個人利益,吃更多苦,受更多累,有時甚至受一些委屈也在所難免。
以百姓之心為心,當用敬畏之念對待權力,受民監督。權力是把雙刃劍,權為民賦,責重山岳,須常懷敬畏之念。領導干部的責任是既要把權力執行好,執行到位,還要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不當“父母官”,而要自覺接受“父母管”,積極歡迎監督、正確對待監督,用群眾這面鏡子,去觀照自己的思想;用民意這把尺子,去衡量自己的作風上;用民心這本賬冊,去檢查自己的工作。始終高懸“人民、組織、良心”三把劍,居安思危,殫精竭慮,不被“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心態所左右,不被“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誘惑所侵蝕,通過不斷反思和校正自己的言行,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疏于五色之惑,臺上和臺下一個樣,工作時間和業余時間一個樣。
姓名:夏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