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劃建200套廉租房,實際只建24套,其余全變成了商品房;在明知土地是劃撥地的情況下, 房產局仍為開發商發放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幫開發商獲得商品房銷售“資格”……作為岳陽市首個利用商品房開發帶動廉租房建設的小區,岳陽市綠茵苑(長虹廉租 房小區)如今已“麻煩成堆”。(10月18日,新浪網)
眾所周知,保障性住房是與商品性住房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標準、限定價格或租金的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這種類型的住房有別于完全由市場形成價格的商品房。
然而,岳陽市首個利用商品房開發帶動廉租房建設的小區,原計劃建200套廉租房,實際只建24套,其余全變成了商品房。那么,面對這樣的尷尬民生,究竟誰之過呢?
據岳陽市房產局副局長付榮介紹,按原定計劃由夢莎公司建設200套廉租房,但在實際建設中,綠茵苑僅建了一棟廉租房(24套),其余9棟都變成了商品房。 2004年起,這批商品房陸續銷售給了204戶購房者。綠茵苑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徐明光說:“10年過去了,204戶業主的國土證依舊不見蹤影。”
記者了解到,綠茵苑小區業主辦不了國土證的原因是土地性質問題。作為商品房開發結合廉租房建設的項目,綠茵苑小區使用的全部是本應用于“福利性住宅”建設的劃撥地,可開發商和有關部門沒有變更土地性質、補辦出讓手續,就直接進行商品房開發銷售。
作為政府的廉租房,本與普通商品房不同的是,廉租房享受了一系列的政策、稅費優惠。那么,本應面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廉租房,為何由200套減少到24套呢?這樣的變更又是否符合相關規定?這些疑問,還待相關部門徹查以還公眾一個清楚明白才好。
不得不說,廉租房的修建對低收入人群是一個好的民生工程,但絕大多數廉租房準入門檻由主管部門制定,社會公眾無緣參與,有的甚至是地方主管部門領導拍腦袋決定。這就很容易造成少數干部以權謀私,甚至滋生腐敗,成為自己的隱形福利而與國家政策背道而馳。
今后,我國各項保障房的建設規模將越來越大,為切實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應把各項保障用房公平分配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實行全面公開透明的分配。
筆者認為,只有切實將廉租房建設公開了、分配對象公開,才能減少權力尋租的機會,“以房牟利”的腐敗現象自然會大幅度減少,“手握重權”的領導干部以權謀私,產生腐敗的幾率將大大減少,才不再有更多的亂象產生。(劉洛妍)

